如何做好科研
一、要有学术献身精神
将学术当作事业来做。德莫克力特曾经有言:我宁愿找到事物产生的原因,而不愿去当一个国家的国王。
做学问是很崇高而且能够给人带来极大快乐的事情。并且我们这个年代是一个迫切需要学者和思想者的时代。为什么这样说呢?这是因为我们社会发展提出了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。从1978年到现在我国所走的路来看,基本上可以用这样十六个字来概括:动员参与——表达诉求——整合凝聚——共生共进。1978年以后的几年,主要是动员社会各个阶层、各种资源来参加建设,各尽所能,发挥活力。在农村施行承包责任制,调动了农民的参与,在城市推行股份制,初衷是调动工人的积极性。这些群体被调动起来以后逐渐就出现了矛盾,开始有了自己的利益诉求,进入一个"我要"的时代,主要是对民主、利益、权力和公正的诉求。这些诉求表达出来以后表现出社会矛盾的日益突出。我们的社会风险性增加,这就需要整合凝聚.因此,这个时期就逐渐提出了三个代表,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,构建和谐社会,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。当社会比较和谐了,就会进入共生共进的阶段。我们正处在一个问题丛生的时代,是一个可以产生思想家,迫切需要思想家的时代。
现在人文社会科学之所以没有受到重视,是因为研究方法落后,研究成果达不到人民和党的要求,无法给现实中的困境提供解决思路。有做学问的人,但是分为两种,一种事后出场的,中央领导理论水平走在他们前面,提出了新的理念和理论以后,他们作注释和宣传。另一种一鸣雄鸡,事前引导,预先为国家提出解决问题的建议。目前是前一种多后一种少,当然并不是说前一种不重要,关键是后者对于学者更重要。有为才有位,人文科学工作者到底为社会、为中央贡献了什么?作为人文科学工作者要真正的有一种做学问的精神,将学问当作事业来做,而不是简单的注释。
过去权大于法,现在走向法治社会。社会将逐渐构建一个平等、公正的舞台,在平等的舞台上,能力和业绩决定一切。我们正处于一个走向能力和业绩主导的社会。情大于理正转向情理交融。在私人交往中情占首位。在公众场合,能力占主导,有能力的人注重琢磨事,而不注重琢磨人,而关系是排斥能力的。2003年全国人才大会上提出了以能力和业绩为导向的人才观,建国以来,先后经历了身份+出身导向转向学历+职称导向,再转到能力导向。这就实现了能力生成地位的转化。作为执政党也提出了加强党的执政能力的任务,并将它提到党执政后的根本任务的高度来看待。
要有理论头脑。理论指导非常重要。1843年马克思提到理论一旦被人们掌握也可以转化为物质财富。哲学为人们提供理念和思路。很多看似简单的问题都包含着哲理。浙江有句话说:先生孩子后取名,白天当老板,晚上睡地板。这与邓小平的猫论一样都包含着以实正名的道理。蒙牛董事长说他做的是哲学层面的问题,具体执行是他的下属的职责。为了告诫其领导层正确对待金钱,他说了一句简单通俗易懂的话:人是不能将金钱带入坟墓的,金钱却可以将人带进坟墓。很多贪官因为金钱而进监狱,浙江均瑶集团老总家产上亿因为劳累38岁就累死。
二、要对自己有清醒的学术定位
一定要有勇气、有胆量和责任做得很好,站在风口浪尖,引领时尚。做成一流的。只要有能力,肯下功夫,愿意板凳做得十年冷,就一定会达到一定的地位的。但是在这个过程中,需要个人的努力。爱因斯坦曾指出钢铁般的意志比博学更重要。黄侃说为学须天资、人力与师承三者并备。个人的努力是任何时候都很重要的。
三、研究定位
1、研究方向定位,也就是学术形象定位。如果什么时髦研究什么,什么都写,那样就很难做到成为某一领域的专家,常常是走马观花,蜻蜓点水,这样常识丰富,却未沉潜下去,别人就不知道你的门牌号码。很多做学术的人在这方面是败笔,博士毕业了也不知道自己到底研究什么。
2、如何确定研究方向?
首先,对本学科的研究现状要有科学的判断。对古今中外的前人在这方面的研究成果要有个清理和总结。对这些大家的学术思想的核心内容要把握,并要分析出他们的得失之处,方法论上的不足。也就是要有岗位和哨位意识,自己的岗要站好,但是对于别人的东西也要清楚把握。了解研究队伍和力量分布的情况,这样在学术积累时对它会多加关注。对研究方向的发展态势进行准确判断。
其次,个性和形象的树立和定位。这里关系到学术研究方向和学术风格。就学术风格而言,是思想型还是
学问型的,是学院派还是现实派的,是学理型的还是应用型的。他们之间有联系但是也有区别。思想家以学问未基础,学问家是我注六经型的,而思想家是六经注我型的。学院型与现实型的又不能绝然分开,不关心现实的学术的生命力会存在问题。
再次,发展目标定位。要有非我莫属做领军任务的气概和勇气。因为资源是有限的,资源的流向在第一次分配过程中总是向权力、资本和能力方面集中,也就是呈现出马太效应,优势向更优积累,弱势也向更弱积累。做领军人物,在学术资源、信息流通等方面就占有资源优势。推进个人的学术发展和事业的前进。如果能力实在不行,不能做领军人物,也要担当起学术道义,学术也要为人民服务。
四、学会读书
学术的使命在于学术创新,但是积累是基础性的工作。学术积累主要是通过读书来实现。
书读得不够就别下笔做博士论文。那么读什么书呢?围绕自己的研究方向选择书,要读经典,最经典的十本书要读透。对于国内知名专家的书要读。这个非常重要,因为前人做了梳理工作,读他们的书就会节约时间和精力。
关于读书方法。需要抓住书的写作背景、要解决的问题和研究方法。抓住文章的核心观点,带着问题去读书。譬如,学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时对于核心的价值观就要进行分析,西方资本主义社会历经几百年的发展和政权的改革,但是最核心的自由、平等和博爱的价值观仍然在倡导,一以贯之。布什攻打伊拉克的旗帜仍然是这个价值观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要构建的价值观可不可以说是各尽其能、各得其所、和谐相处呢?总之,看问题要看到其核心、本质。
关于研究方法:方法取决于问题的本性。不同的问题需要用到不同的研究方法。要把握文章背后的文章。
五、如何做博士论文:
第一步,对相关领域的清理。
第二步,进行论文选题。要全力以赴地做好结合文章。
——要善于从现实中抓问题。走入现实抓问题,走出现实立问题。在改革开放过程中,可以说成就有多大,问题就有多大,这样就有发展与代价的问题。
——现实问题带动基础问题研究
——热点问题与冷问题的结合。社会最需要的理论往往是研究得最不够的地方。
——前沿问题与基本问题的结合
第三步,研究思路。
——理论和实践相结合。学理性是基础,学术是需要含量的,离开了学理性探索就很难在学术界立足。
也就是要注意形而上与形而下的结合。注意学术层面和操作层面的结合。
——史论结合。论以史为基础,史以论来引导。
——计划与市场相结合。要有计划意识,不要临时披挂上阵,同时也要把握市场行情。
——专和博的结合。要有一以贯之的研究方向。鲁迅曾有言:只专不博就会片面,只博不专就会流于肤浅。不深刻,作为学者就会被人看不起。什么都想要,就会什么都得不到。
——思想和学问相结合
——小题大做与旧题新作相结合。
——学术积累与学术创新相结合。无学术积累就不符合学术规范。
第四步,关于布局
——选题要有重大意义:学术价值(相对于前人)、理论价值(相对于自己)、实践价值(相对于社会)
——题目要有品牌意识。产品有广告宣传,学术文章影响面本来就窄,要实现学术成果影响力的最大化就需要树立品牌意识。
——研究要有学术积累。站在他肩说话,清理大厦建新基。
——观点要有创新。
——论证要全面深入。论证包括历史论证、实践论证和理论论证。
——材料要求翔实科学。选用权威的、代表性的、精确的、典型的、最新的材料。
——方法要合理科学
——语言优美活泼。文章语言有生死之别。有活跃之气者为生,无活跃之气者为死。"善用笔者,工于摹写情状,故笔资活跃;不善用笔者,文章板滞,毫无生动之气,与抄书无异。"(刘师培)
——引证要有详细出处。
——论证要有核心观点。
六、关于报刊投稿
——了解刊物特点。不同的刊物登载内容是有自己的特点的。有的注重正规性,有的注重宣传,有的注重动态,有的注重现实,有的注重规范。
——了解刊物栏目设置和编辑意图。一个刊物有自己的特色和招牌栏目,如果和他们刊物的栏目设置不合,文章再好,也会被割爱。
——注重刊物的影响力,实现研究成果的最大化。
——建立自己的报刊阵地,这也是自己的学术阵地。名家大多是由几个质量高的刊物捧出来的。
七、关于成果形式
主要有论文、著作和报告这几种形式。学术论文含金量最大。
八、关于学术交流
吸引学术界的注意力。也就是所谓的眼球经济吧。当你在学术会议上做了很有分量的发言,人们以后就会关注你,注意力就会逐渐转移到你身上。当然,要做到你的发言是别人所没听到的,是他们愿意听到的,这就需要自己下功夫。不仅是文章要下做好,而且发言也要做好。
九、关于学术规范
不注重学术规范有可能葬送学术生命。
学术规范包括三个层次,一是道德规范:做事先做人,反对代理,学术成果独立完成;抵制权钱交易,维护学术纯洁;反对署名不实;注释翔实。二是技术规范:采用他人之说要注解;参考别人的文章要列出参考书目;引用数据要客观准确;尽量少用生僻术语。三是思想层面:要有学术创新,反对制造文字垃圾。